受今年大环境的影响,不少头部科技公司纷纷宣布Hiring Freeze,时限也从几周,延长至年底或明年。可以说放眼当下北美科技招聘市场,留给大家的机会越来越有限,当然其中也有些公司仍旧坚持发岗,甚至发Offer,比如Uber!
我们的学员Alva也恰好在这个时段面了Uber,甚至已经做好了一旦不行就再战的准备,但没想到在一口气碰到三个口音不明的印度面试官、答得不太理想的情况下,她还是上岸了Uber SDE 1。
下面我们将采用第一人称自述的方式,为大家剖析这次上岸准备经过!
求职现状:拖延症、coding知道大概思路但不会写
仔细想一想,我的拖延症贯穿了学业与目前的求职生涯……提醒大家不要学我。
去年都11月了,我才拖着找Summer intern,结局当然很惨痛。于是我妈出马做了很多功课对比,最后选定了直通硅谷。
和老师沟通时,我表示自己很迷茫,不知道如何规划;以及欠缺coding能力,看到题时也许能想出来,但是写不出来。
“这都不是问题”,咨询导师说:“有些东西在你的眼里是缺陷,对我们来说只需要针对性地指导一下就好了。”
嗯……后来我才知道,他是真的能做到啊!
知识点+真题:同步入手
有了去年的教训,我今年早早地开始准备秋招。加上1v1导师的指导,确实顺利了许多。
他帮我从头到尾梳理了知识点,先从我最薄弱DFS讲起。讲到DFS 3 implementation时,他列举了很多真题,其中有一道Merge0和1的题,和我Amazon面试考的第一道题差不多。
亚麻其实我面得挺好的,但是后来没HC了,蛮可惜不过也不后悔啦。
在这样具有针对性的密集学习下,我在短时间内得到了飞速提升。这不仅仅体现在知识点的学习上,导师还纠正了很多我发现不了的坏习惯。
我之前习惯用Python刷题,Java学得不多、用得也不多,code起来有很多漏洞。
比如我自己用Java code时,写到尖括号后面接的是小写字母,也跑出来了,于是我便认为这么写是对的;但老师告诉我,尖括号后面跟的一定是大写的。
诸如此类的小细节还有很多,自己根本发现不了。还是得有个老师“抓”才行啊!
Uber和Amazon的两位在职面试官给我做Mock
简历是由咨询导师和1v1导师一同修改的,两位都审核通过后,我才于7月开始了投递。
当时,我收到了Uber和Amazon以及一些小公司的Move on。
我自觉coding的水平已经还不错,导师也觉得我没什么问题。但我的BQ还是不太强,于是这两家面试前,我分别约了Uber和Amazon这两家大厂的在职面试官为我做了Mock。
汇总一下,导师们的建议为:
- 自我介绍讲太多
自我介绍是不算分的,只需要介绍重要的部分,不必展开太多;
- 停顿的时候要说话
Ccoding的时候不是一定要说话, 可但凡停下来思考或停顿20秒以上,必须要说明自己的情况;
- 做过的题也要从头推
没有人遇到新题会第一时间想出最优解,大家都是尝试用某些方法,不行再换最合适的,才会展现思路(例如我们mock的题就是先用Hash table,发现时间复杂度不够,再用LinkedList);
- 根据hint解题是加分项
不一定需要立马想出最优解,如果candidate卡住了,面试官给了hint,对方take the hint然后解决了问题,其实是加分项。
Mock时我卡了几次,本来还挺担心的,导师说这很正常,要是5分钟写完,面试官肯定会觉得打小抄呢。
原来如此!我根据导师们的建议反复演练,感觉信心爆棚。
面试时接连出现意外情况,怕不是要凉?!
Uber面试时,出的题都是medium甚至有点偏hard的。本来第一轮是位华人面试官,但面试时来了位印度面试官,他说原定的面试官临时有事,我一下子就慌了。
第一轮BQ不算太难,讲经历的时候面试官会细问。再就都比较general,比如举例说明你的leadership,以及很经典的The most challenging project。
第二轮和第三轮的coding就比较难了,我只记得有一轮考了红黑树。面试官口音很重,我答得磕磕绊绊,觉得自己是无缘Uber了。
这边Amazon面得超好,能感受到面试官很满意的那种,我心想稳了。但我面完四天之后看到群里消息说HC没了,我心里咯噔一下,难道正好把我卡出去了?
没多久,我收到了亚麻的拒信,以及……Uber的Offer!
实在是没想到!也许求职就是如此戏剧化~谁承想我差点就以为要明年再战了呢。
我们11月份才会选组+通知入职时间,现在的生活简直跟小长假一样美妙。
好运分发给大家,期待你们分享上岸的喜讯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