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,Stats PhD,面试MLE屡战屡败,原因你绝对想不到……
背景:AI梦想与现实的差距
作为一名统计学PhD,我拥有扎实的学术背景,但对工业界的面试流程却始终感到陌生。
尤其在转向AI领域时,每次面试似乎总是“差一点”。
更让我焦虑的是,AI岗竞争激烈且数量有限,而我缺乏相关的工业界经验,导致连获取面试的机会都变得异常艰难。
在多次尝试未果后,我决定寻求专业的帮助,报名了直通硅谷的1V1求职辅导项目。
紧急救援:Google面试的5天冲刺
让我没想到的是,报名直通硅谷的第一天,我就收到了Google的面试邀请,距离面试只有5天,时间紧迫,我甚至还没正式匹配导师,
直通硅谷老师团队迅速行动了起来:
教务老师第一时间为我整理了Google的面经和题库。
短短一天内,就为我安排了一位资深的Google在职面试官作为我的导师,专门针对这次面试进行 mock。
导师不仅帮我梳理了算法题,还分享了MLE的面试技巧和注意事项,让我在短时间内有了明显提升。
这次紧急支援让我对直通硅谷的专业能力和响应速度充满了信心。
直通硅谷大厂导师提供冲刺训练!从面经、算法突击到Mock,全流程贴合目标公司需求!
赛道抉择:DS还是AI
Google面试后,我陷入反思:
“是不是太执着于AI领域了?”
匹配1V1导师的过程中直通硅谷为我做了全面评估:
基础技能不足:尽管学术背景强,但coding和算法基础薄弱,导致技术面试频频失利。
缺乏工业经验:简历中多为学术型“toy project”,缺乏实际应用价值,难以吸引面试官。
后来1V1导师说:
“你不是不够优秀。虽然你的背景更适合Data——如果你想进入AI领域,可以考虑AI+DS交叉方向,比如WeRide、Tesla、Waymo的Perception DS、ML DS。”
我犹豫了。
“我phd背景,现在去做DS,是不是‘降维’了?”
导师一句话点醒:
“在自动驾驶公司,DS不是写SQL的,是用ML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。
后面其实我也纠结了好久,本来觉得精力有限,还是想集中一个方向,
在多位导师(来自1300+大厂导师库中AI/DS方向)的综合建议下,最终决定——AI与DS同时投递、同时备战!
如果你担心选错赛道浪费精力,直通硅谷可结合你的背景提供1V1评估和规划建议。
针对补强:从 “理论派” 到 “实战派”
经过导师点拨,我意识到双线备战的话,从技术到项目我都要加强。
在直通硅谷的帮助下:我重新学习算法与数据结构课程,系统性填补知识漏洞,然后通过高频刷题与Mock,我的编码和解题速度大幅提升!
但我最想分享的是这个含金量超高的项目。
当时1V1的导师带着我,实实在在从头到尾做了一套完整的RAG系统,不是那种只搞一两个模块的大厂实习可比的。
我们从怎么处理数据、选哪种嵌入模型做检索,再到怎么跟大模型对齐、把整个工作流自动化,每一步我都亲手做过,而且每个技术选型为啥要这么做,我心里都特别清楚。
这一系列的训练,极大增强了我的技术实力与面试信心。
直通硅谷提供基础补强课程和业务场景模拟+项目深度指导,助你拿下心仪OFFER!
收获时刻:WeRide的Offer!
8月,我收到WeRide的DS岗位(偏modeling)面试邀请。历经4轮技术面试,重点考察自动驾驶场景中的业务指标与模型应用。
一个月后,OFFER如期而至!
最后,想说一句:
“我不是‘退而求其次’选择了DS,在WeRide,我用ML解决自动驾驶问题,这也为我未来迈向更平台的AI岗积攒了经验!
如果您也在求职中遇到瓶颈,不妨咨询直通硅谷,了解更多适合你的课程与服务。
来自直通硅谷的总结:
PhD不是万能钥匙,工业界需要的是“能解决问题的工程师”,不是“会发paper的学者”。
赛道选择>努力程度,AI岗位太少,DS也是PhD进大厂的跳板。
找求职辅导的价值在于信息差,1300+导师=1300+条内部信息,知道面试官想要什么,比你自己优秀更重要。
Hi,我们是直通硅谷!
我们专注于全球科技行业求职培训,心之所向,是壮大全球华人科技力量。凭借实战中积累的丰富经验,及由1300+全球科技公司在职面试官组成的导师库,我们让求职这件事成为系统的科学,并变得越来越简单!
自2015年,直通硅谷独家秋招计划已帮助8000+学员成功进入全球头部科技公司!
你只需要一个
ALLinONE计划
进入全球头部科技公司